463回忆录23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第(3/3)页
古籍的保护问题,一直是徐光启的心头大事。这些古籍中,记载着南夏千年的历史、文化、科技与艺术,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。但传统的保护方式,如晾晒、防虫、修补,不仅效率低下,而且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古籍的损毁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徐光启意识到,数字化是保护与传承古籍的最佳方式。
在徐光启的推动下,南夏科学院与国子监联合启动了“古籍数字化工程”。工程的第一步,是对古籍进行全面的整理与修复。修复工匠们采用非遗技艺中的“古籍修复术”,将破损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揭开,用特制的浆糊粘贴上宣纸,再用熨斗轻轻熨平,让破损的古籍恢复原貌。对于虫蛀严重的古籍,他们采用了中药防虫的方法,将花椒、樟脑等中药材制成香囊,放置在书架之间,既能防虫,又不会损坏古籍。
修复完成后,数字化工作正式展开。科学家们研发了专门的古籍扫描设备,这种设备采用了高清摄像头与柔和的LED灯光,能够在不损伤古籍的前提下,精准扫描书页的内容。扫描后的图像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处理,自动纠正图像的倾斜与模糊,提升文字的清晰度。同时,文字识别系统能够将图像中的文字转化为可编辑的电子文本,方便学者们查阅与研究。
为了确保古籍的文化内涵不被遗漏,学者们还对每一本古籍进行了注释与解读。他们结合历史背景与学术研究成果,对古籍中的疑难字词、典故进行注释,撰写内容摘要与学术评论。这些注释与解读,将与古籍的数字化图像、电子文本一起,存入数据库,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。
“古籍数字化,不仅是简单的扫描与存储,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。”徐光启看着正在进行扫描工作的团队,说道,“我们要让这些沉睡的古籍,在数字世界里重获新生,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。”
为了方便公众查阅古籍,科学院还搭建了“南夏古籍数字图书馆”网站。网站上收录了上万册古籍的数字化资源,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、分类浏览等方式,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古籍。同时,网站还提供了在线阅读、下载、打印等功能,学者们可以足不出户,就能查阅到珍贵的古籍文献。
数字图书馆的上线,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。学者们纷纷登录网站,查阅资料,开展学术研究;学生们通过阅读古籍,了解南夏的历史与文化;普通百姓也对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在网上浏览《诗经》《楚辞》等经典著作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红毛夷得知南夏的古籍数字化工程后,试图通过网络窃取古籍的数字化资源。他们雇佣黑客,攻击南夏古籍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器,试图获取古籍的电子文本与图像。但科学院早已做好了网络安全防护,部署了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,成功抵御了红毛夷的网络攻击。
“古籍是南夏文明的瑰宝,绝不能让外人轻易窃取。”负责网络安全的专家说道,“我们会加强网络防护,确保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安全。”
除了数字化保护,徐光启还计划将古籍中的科技与文化成果进行转化与应用。他组织学者们深入研究古籍中的天文、数学、农学、军工等方面的记载,从中汲取智慧,为现代科技的研发提供灵感。例如,学者们从《天工开物》中找到了古代的冶金、纺织技术记载,为火器工坊与织造局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参考;从《齐民要术》中汲取农业生产的经验,完善了云贵高原的农业革新方案。
王彦博看着数字化后的古籍,心中满是欣慰。“以前,这些古籍只能藏在藏书楼里,很少有人能看到。现在,通过数字化,它们走进了千家万户,真正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共享。”他感慨地说,“科技让古老的文明焕发了新的生机,这是我们老一辈学者从未想过的。”
徐光启站在国子监藏书楼的窗前,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古籍数字化工程,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,更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创新。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下,南夏的文明根脉更加深厚,文化自信更加坚定。
他知道,古籍的数字化只是文化传承的第一步。未来,还需要不断地挖掘古籍中的文化内涵,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,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而这,正是每一个南夏人的责任与使命。
四十五、时代的交响:科技与非遗的深度融合与未来展望
广州的珠江之畔,一座宏伟的“科技非遗博物馆”拔地而起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的榫卯结构与现代的钢结构,屋顶采用了云锦纹样的玻璃幕墙,阳光透过幕墙,在地面上投射出斑斓的光影。馆内,展示着南夏近年来科技与非遗融合的丰硕成果,从改良的龙炮、潜艇,到数字化的古籍、非遗工坊,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。
开馆当天,景熙帝、太子慕容彦、徐光启、陈璘、李东阳等文武百官,以及来自各国的使节、商人、学者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。
景熙帝站在博物馆的序厅,发表了讲话:“科技是强国之基,文化是民族之魂。南夏之所以能在与红毛夷的较量中占据上风,之所以能构建全球海权新格局,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科技兴邦与文化传承的并重。科技与非遗的深度融合,不仅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,更守护了我们的文明根脉。这座博物馆,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,更是对未来的展望。”
随着景熙帝的话音落下,博物馆的大门正式开启。人们涌入馆内,穿梭在各个展厅之间,感受着科技与非遗融合的魅力。
在军事科技展厅,改良后的龙炮与“鲲鹏号”潜艇的模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。讲解员介绍道:“这门龙炮融合了宋代的瘊子甲铸甲术,威力与耐用性大幅提升;‘鲲鹏号’潜艇则借鉴了古代的榫卯结构,静音效果与防护能力居世界领先水平。”来自撒马尔罕的使节看着潜艇模型,赞叹道:“南夏的军事科技,既强大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令人敬佩。”
在非遗技艺展厅,数字化的云锦织机、智能控温柴窑正在运转,VR设备让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藏羌织绣的制作过程。一位欧洲学者戴上VR头显,亲手“编织”出了一幅藏羌织绣,激动地说:“这种体验太奇妙了!通过科技,我仿佛穿越到了雪域高原,感受到了东方非遗技艺的魅力。”
在天文与农耕展厅,天文台网络的模型与高原梯田的仿真场景相得益彰。讲解员介绍道:“我们的经度工程,融合了古代的天文观测技艺与现代的精准测量技术;云贵高原的农业革新,则是传统农耕智慧与科技的完美结合。科技与非遗的融合,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,推动社会的进步。”
参观结束后,各国代表纷纷表示,要学习南夏的科技与非遗融合经验,推动本国的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。桑给巴尔的代表提出,希望与南夏合作,建立非洲的非遗数字工坊;荷兰的使节则邀请南夏的工匠与科学家前往欧洲,开展技艺交流与科技合作。
徐光启与各国代表达成了多项合**议,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科技与非遗融合的理念与技术,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遗产,推动科技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。
“科技无国界,文化无隔阂。”徐光启对各国代表说,“南夏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,让科技成为连接文明的桥梁,让非遗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,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繁荣、美好的未来。”
陈璘站在博物馆的顶层,望着辽阔的珠江与远处的大海,心中满是感慨。从马鲁古的反围歼,到深海的较量,从边境的守护,到全球海权的新格局,南夏的水师之所以能不断胜利,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科技与深厚的文化作为支撑。“未来,我们不仅要守护好南夏的海疆,更要守护好人类的文明与和平。”他坚定地说。
太子慕容彦看着馆内来来往往的人群,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。“科技与非遗的融合,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。我们要继续坚持这条路,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,让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为南夏的长治久安与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。”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科技非遗博物馆的屋顶上,折射出耀眼的光芒。珠江上的船只往来穿梭,远处的城市灯火通明,一派繁荣景象。
徐光启站在博物馆的门口,望着眼前的一切,心中满是欣慰。他知道,科技与非遗的融合之路,没有终点。未来,还会有更多的非遗技艺在科技的赋能下重获新生,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文化的滋养下不断创新。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传承与创新的交响将永远奏响,文明的火种将永远燃烧,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。
第(3/3)页